1.汗腺發達、體溫較高的人。
人排出的汗液會使體表的乳酸值變高,從而對蚊子產生吸引力。
此外,蚊子觸角里有一個受熱體,對溫度十分敏感,流汗的人肌
體散熱快,能讓蚊子立即察覺到。所以,夏天應該經常洗澡,可
減少皮膚表面乳酸的排出量,還能降低體溫。
2.運動量較大的人。
人在運動後呼吸加快,呼出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多,這種氣體會在
頭上約1米的地方形成一股潮濕溫暖的氣流,蚊子對此較為敏感,
會聞味而至。因此,晚間最好不要從事劇烈運動。
3.穿深色衣服的人。
蚊子具有趨暗的習性,黑色是蚊子進攻的首選對象,其次是藍、
紅、綠等。所以,夏日晚間最好穿白色或淺色的棉質衣服。
4.化過妝的人。
發膠、護手霜、洗面奶等化妝品大都含有硬脂酸(脂肪酸的一種)
,對蚊子具有很大的誘惑力。所以,夏日的傍晚,最好素面朝天,
不要化妝。
5.新陳代謝快的人。
因此小孩易遭蚊叮,而老人正相反。
6.孕婦。
醫學研究顯示,孕婦遭蚊子叮咬的機會比其他女性高一倍。
這是因為孕婦腹部溫度較高,皮膚表面的揮發性物質多,而且
她們呼出的氣體中含有多種易招惹蚊子的化學物質。這類人群
更應做好防範措施。
7.飲酒的人。
研究表明,人們在飲酒、吃了牛羊肉,或服用降壓藥之後,也容易
遭受蚊子叮咬。
I4N0723421 許嘉鄰
熱門文章
-
在形形色色的古生物世界裡,有一種充滿神秘色彩的動物,它的名字叫旋齒鯊。多年來,人們所能見到的只是它奇妙的、螺旋排列的牙齒(古生物學家稱之為「螺旋齒」),真正完整的骨架目前還沒有發現,因此,它的「神秘」引起了很多古生物專家及古生物愛好者的關注。 旋齒鯊的學名Helicopr...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為什麼紅綠燈的顏色是紅,綠,黃三色
19世紀初,在英國中部的約克城,紅、綠裝分別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其中,著紅裝的女人表示已婚,而著綠裝的女人則是未婚者。後來,英國倫敦議會大廈前經常發生馬車軋人的事故,於是人們受到紅綠裝啟發,1868年12月10日,信號燈家族的第一個成員就在倫敦議會大廈的廣場上誕生了,由當時英國機械師德•哈特設計、製造的燈柱高7米,身上掛著一盞紅、綠兩色的提燈———煤氣交通信號燈,這是城市街道的第一盞信號燈。在燈的腳下,一名手持長杆的員警隨心所欲地牽動皮帶轉換提燈的顏色。後來在信號燈的中心裝上煤氣燈罩,它的前面有兩塊紅、綠玻璃交替遮擋。不幸的是僅僅面世23天的煤氣燈突然爆炸自滅,一位正在值勤的員警也因此斷送了性命。從此,城市的交通信號燈被取締了。直到1914年,在美國的克利夫蘭市才率先恢復了紅、綠燈,不過,這時已是“電氣信號燈”。稍後又在紐約和芝加哥等城市,相繼重新出現了交通信號燈。
隨著各種交通工具的發展和交通指揮的需要,第一盞名副其實的三色燈(紅、黃、綠三種標誌)於1918年誕生。它是三色圓形四面投影器,被安裝在紐約市五號街的一座高塔上,由於它的誕生,使城市交通大為改善。
黃色信號燈的發明者是我國的胡汝鼎,他懷著“科學救國”的抱負到美國深造,在大發明家愛迪生為董事長的美國通用電器公司任職員。一天,他站在繁華的十字路口等待綠燈信號,當他看到紅燈而正要過去時,一輛轉彎的汽車呼地一聲擦身而過,嚇了他一身冷汗。回到宿舍,他反復琢磨,終於想到在紅、綠燈中間再加上一個黃色信號燈,提醒人們注意危險。他的建議立即得到有關方面的肯定。於是紅、黃、綠三色信號燈即以一個完整的指揮信號家族,遍及全世界陸、海、空交通領域了。
中國最早的馬路紅、綠燈,是於1928年出現在上海的英租界。
為什麼紅色是代表禁止的意思呢?
因紅色是警告色
由於紅色的波長是所有顏色中最長的
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光波長大約在400nm<紫色光>到700nm<紅色光>的範圍
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像交通號誌或警告標誌
都是用紅色標示,這樣才能警戒人們
全世界的紅綠燈都是這三色嗎??其顏色代表的意義也都一樣嗎??
是的!!都一樣的哦!!
很少看到不一樣的說,就像日劇、韓劇、洋片裡
好像很少看到紅綠燈有不一樣的顏色說。
而且紅綠燈的設計是有防呆功能的。
人看顏色之後的反應不見得跟的上燈顏色的變化,
所以中間穿插了黃色,從綠變到黃,人就感官傳到大腦說要變紅燈了,
該停止了。
而且針對色盲的人也很有用,因為色盲的人不能分辨紅綠色,
但是他們可以經由顏色的改變,哪一個燈亮了,該作什麼事。
隨著各種交通工具的發展和交通指揮的需要,第一盞名副其實的三色燈(紅、黃、綠三種標誌)於1918年誕生。它是三色圓形四面投影器,被安裝在紐約市五號街的一座高塔上,由於它的誕生,使城市交通大為改善。
黃色信號燈的發明者是我國的胡汝鼎,他懷著“科學救國”的抱負到美國深造,在大發明家愛迪生為董事長的美國通用電器公司任職員。一天,他站在繁華的十字路口等待綠燈信號,當他看到紅燈而正要過去時,一輛轉彎的汽車呼地一聲擦身而過,嚇了他一身冷汗。回到宿舍,他反復琢磨,終於想到在紅、綠燈中間再加上一個黃色信號燈,提醒人們注意危險。他的建議立即得到有關方面的肯定。於是紅、黃、綠三色信號燈即以一個完整的指揮信號家族,遍及全世界陸、海、空交通領域了。
中國最早的馬路紅、綠燈,是於1928年出現在上海的英租界。
為什麼紅色是代表禁止的意思呢?
因紅色是警告色
由於紅色的波長是所有顏色中最長的
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光波長大約在400nm<紫色光>到700nm<紅色光>的範圍
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像交通號誌或警告標誌
都是用紅色標示,這樣才能警戒人們
全世界的紅綠燈都是這三色嗎??其顏色代表的意義也都一樣嗎??
是的!!都一樣的哦!!
很少看到不一樣的說,就像日劇、韓劇、洋片裡
好像很少看到紅綠燈有不一樣的顏色說。
而且紅綠燈的設計是有防呆功能的。
人看顏色之後的反應不見得跟的上燈顏色的變化,
所以中間穿插了黃色,從綠變到黃,人就感官傳到大腦說要變紅燈了,
該停止了。
而且針對色盲的人也很有用,因為色盲的人不能分辨紅綠色,
但是他們可以經由顏色的改變,哪一個燈亮了,該作什麼事。
原來太陽那麼大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太陽只是一顆並不十分起眼的G2型主序星,與宇宙間繁如恆河之沙的其他恆星相比較,太陽的質量、發光能力、表面溫度與生命期太略全處於中間地帶,而年齡也恰處於中年,可算是一顆很典型的恆星。
太陽為最接近人類的恆星,當天文學家想測試由多門學科匯集而成的恆星結構與恆星演化理論時,太陽很自然地便成理論的試金石。現行的恆星理論對太陽的能源、結構、成份變化、總光度(發光能力)與表面溫度等,己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與說明,但對太陽大氣的湍流、風暴與各種爆發現象,如物質的噴射、爆發性的γ射線、X射線、紫外線與無線輻射,尚未涉及。
這些太陽活動是相當的壯觀的景象,而且大多在很短的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地球的大氣,氣象,地磁等等,深切的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甚至導至文明的興衰。這些太陽活動所伴隨的太陽能量輸出變化,僅是正常輸出量的萬分之幾,卻為人類深人了解太陽的性質提供了相當的線索,另天文學家己有相當的証據顯示,其他的恆星也有相似或甚至更為激烈的大氣活動。
因此研究太陽不僅因為它與人類息息相關,更可以就近驗証恆星理論,補強觀測其他遙遠恆星所不足之處。
上面是地球和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比較~
把第一張的地球跟這張的木星一比..
最後一張則是把太陽系8八大行星與唯一的恆星"太陽"相比!
太陽為最接近人類的恆星,當天文學家想測試由多門學科匯集而成的恆星結構與恆星演化理論時,太陽很自然地便成理論的試金石。現行的恆星理論對太陽的能源、結構、成份變化、總光度(發光能力)與表面溫度等,己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與說明,但對太陽大氣的湍流、風暴與各種爆發現象,如物質的噴射、爆發性的γ射線、X射線、紫外線與無線輻射,尚未涉及。
這些太陽活動是相當的壯觀的景象,而且大多在很短的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地球的大氣,氣象,地磁等等,深切的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甚至導至文明的興衰。這些太陽活動所伴隨的太陽能量輸出變化,僅是正常輸出量的萬分之幾,卻為人類深人了解太陽的性質提供了相當的線索,另天文學家己有相當的証據顯示,其他的恆星也有相似或甚至更為激烈的大氣活動。
因此研究太陽不僅因為它與人類息息相關,更可以就近驗証恆星理論,補強觀測其他遙遠恆星所不足之處。
上面是地球和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比較~
把第一張的地球跟這張的木星一比..
最後一張則是把太陽系8八大行星與唯一的恆星"太陽"相比!
十位被自己發明殺死的著名科學家
一、居禮夫人
是一位法國籍波蘭科學家。她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了一係列新元素,包括鐳和釙。此外她的放射原理以及放射同位素分離法都是非常有名的。1903 年她和丈夫皮埃爾一起榮獲諾貝爾獎。當時放射性元素的破壞作用還沒有被發現,居禮夫人在工作時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措施,有時將裝有放射性元素的試驗管放在衣袋裡,有時放在抽屜裡,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元素,居禮夫人最終在 1934 年 7 月 4 日死於惡性貧血。
是一位美國化學家,發明了加鉛汽油和氯氟烴。雖然在世時也得到了很多讚譽緇綝綟綖,漫漠演漼但真正使米奇利成名的是由於他的發明他被稱為「地球歷史上對大氣影響最大的個體生物」以及「歷史上殺戮最多的個體」。他後來染上了脊髓灰質炎和鉛中毒癱瘓在床。為此,他發明了一套繩索滑輪係統以便於起床。後來在他 55 歲的時候,被滑輪繩索纏住,窒息而死。他的滑輪發明和含鉛汽油都促成了他的死亡。
是一個威爾士賽車手和工程師,他一直夢想著打破馬爾柯姆‧坎貝爾創下的速度記錄,於是他開始嘗試自己造一部汽車來幫助自己達成夢想。最後汽車造了出來,他給汽車取名芭布斯,在這輛汽車上托馬斯做了很多改進,將輪子和發動機連接起來的鏈子露在汽車的外面。1926 年 4 月 27 日,帕裡‧托馬斯打破了記錄,在第二天他又把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時 170 公里。這個記錄到第二年又被馬爾柯姆‧坎貝爾打破。帕裡‧托馬斯在重新奪回記錄時車鏈突然斷開,其中一部分擊中了他自己,致使他當場死亡。
是一位美國發明家,他於 1863 年發明了一種高速高效的輪轉印刷機,這個發明給印刷業帶來了徹底革命。在一次維修印刷機的時候,他將一隻腳擠進機器下面試圖將一個滑輪踢到原位,腳受了傷致使壞疽,威廉姆在截肢手術時死亡。
為德國工程師和滑翔飛行家,世界航空先驅者之一。他最早設計和製造出實用的滑翔機,人稱「滑翔機之父」。很多國家的報紙和雜誌都刊登過李林塔爾的的滑翔照片,他使人類長期以來發明一種飛翔工具的夢想成真。但探索總是要付出代價的,1896 年 4 月 9 日,李林塔爾操縱他的滑翔機時恰遇一股強勁的風,滑翔機失速栽向地面,滑翔機摔毀了,李林塔爾也受了致命的重傷(脊椎斷裂),第二天死亡。在彌留之際,對他弟弟古斯塔夫說:「總是要有人犧牲的。」
是一個澳大利亞裁縫,他設計了一個可以作為降落傘的衣服,並且宣稱穿了這件衣服,人就可以很輕盈地走路甚至可以飛。為了證明此衣服的神奇功能,弗蘭茲做了一項試驗,他穿起自己的「傑作」從埃菲爾鐵塔的第一層往下飛,當時很多人和攝影記者都趕來觀看,但是不幸,這個件衣服並沒有發揮它的神奇功效,試驗沒有成功,弗蘭茲從塔上直接栽了下來,當場死亡。
是一個加拿大特技演員,他發明了一個「密封艙」然後乘坐該艙飛下尼亞加拉大瀑布,從此聲名大噪。這次歷險經歷蘇塞克雖然受了點傷,但並沒有危及生命,在 1985 年,他說服一家公司讚助他另一次冒險——那就是依靠他發明的密封艙沿休斯頓的透明圓頂棒球場頂部滾下。這個建築高 180 英呎,有一個專門設計的瀑布自頂部流下,瀑布底部有一個水潭。然而蘇塞克這次卻沒有那麼幸運了,在入水時由於沒有鑽入潭中心,而是碰到了池邊。密封艙破碎,蘇塞克嚴重受傷,第二天就死了。蘇塞克被稱為最敢於冒險的特技演員,他所駕駛的「密封艙」至今還陳列在紐約博物館
是優秀的皇家海軍上尉,他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發明了一個輪船轉盤臺。戰爭結束之後,科爾斯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所有權,看到自己的發明在皇家海軍輪船上運作良好,他開始利用這個創新的設計建造自己的輪船。但是他的輪船需要做一些危險的修整,包括一個稱作「颶風甲板」的改裝。這個改進提高了船的重心,在 1870 年 9 月6 日輪船翻了,導致科爾斯溺水身亡。
九、亞歷山大‧波丹諾夫!
是一位著名的俄國物理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科幻小說作家和個革命家。他曾經作過一項試驗就是通過血液傳輸來達到返老還童的目的,給很多顯赫的名人輸過血,其中包括列寧的妹妹。後來,波丹諾夫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給自己輸血,血源來自一個瘧疾和肺結核纏身的病人!不久之後他就受到感染死了。
十、亨利‧溫斯坦利
是英國著名的燈塔設計師和工程師,修建了首座迪斯通燈塔,據悉亨利·溫斯坦利對自己的作品極其推崇,對他堅固程度也非常有信心,他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在「史無前例的大風暴」的時候待在燈塔裡面。1703 年 11 月燈塔遭受了毀滅性破壞,很不幸,當時亨利鑽在燈塔裡面做一些維修工作,燈塔倒塌,他和另外五個人均沒有逃過劫難。
旋齒鯊
在形形色色的古生物世界裡,有一種充滿神秘色彩的動物,它的名字叫旋齒鯊。多年來,人們所能見到的只是它奇妙的、螺旋排列的牙齒(古生物學家稱之為「螺旋齒」),真正完整的骨架目前還沒有發現,因此,它的「神秘」引起了很多古生物專家及古生物愛好者的關注。
旋齒鯊的學名Helicoprion。
脊椎動物亞門-軟骨魚綱-鯊目,旋齒鯊是為數最多的軟骨魚類,除大部分現生者外,許多化石軟骨魚也屬此類。它們的鰭基變得狹窄,口裂也顯得橫寬,鰓裂5-7對。
早石炭世的櫛棘鯊被認為是本目的最早代表,它的許多特徵與裂口鯊相似,如雙接頜骨、鰭基較寬、牙齒主尖高側尖低,但櫛棘鯊兩個背鰭前端有硬棘則不同於裂口鯊,卻與本目中生代的代表弓鮫相同。弓鮫的牙齒和背鰭棘常保存為化石,牙齒有一個主尖和每側一個或多個側尖,齒冠低矮較粗鈍,且有縱溝;背鰭棘表面有粗糙的脊和溝,脊上有疣突;棘後緣上部和前緣下部有兩行齒突。
「Helico」一詞在希臘語中是「螺旋形的」或「環狀的」的意思,「prion」是「鋸子」的意思,
「Helicoprion」的組合意思是「環狀的鋸子」。可見,這個學名對螺旋齒的外觀做了形象的比喻。
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卡爾賓斯基是第一位發現旋齒鯊化石的專家,他於1899年在烏拉爾山上採到了一件精美的螺旋齒化石。當時,他很疑惑,不知螺旋齒應該長在魚體的哪個部位---在上頜?在下頜?上下頜都有?還是在尾部?在背鰭?或是背部中央?一年以後,美國古生物學家伊斯特曼就螺旋齒的來源和位置提出了兩個主要推測:一、螺旋齒來源於鯊魚或鰩魚於的頜骨;二、螺旋齒位於背部中央,背鰭的前部
迄今為止,對於旋齒鯊的研究已有百年之久,相關的論文發表了二百多篇。由於螺旋齒的內部構造和現代鯊魚牙齒相似,古魚類學家將其劃分為鯊魚類,是一種早已絕跡的古老軟骨魚類。本世紀前,古魚類學家共描述了11個屬,約30餘個種,通過化石的埋藏層位研究得知,旋齒鯊生存於二疊紀至三疊紀(距今約二億至三億年前)的海洋中。
各地發現的牙齒化石:
那麼,螺旋齒位於魚體何處?有什麼用途?多年來這兩個問題在國際上引發了不少爭論。
1952年俄羅斯古魚類學家奧勃魚切夫提出:如果螺旋齒位於下頜,只能妨礙鯊魚進食,應長在上頜,充當防護裝置,好比動物頭部的一個減震器。1995年,澳大利亞帕斯市古脊椎動物館館長出版了「魚類的興起:五億年的演化」一書,書中有一張假設的插圖,描繪旋齒鯊的下頜向下捲曲成螺旋狀,上面牙齒密佈。想像旋齒鯊可以解開下頜,當作鞭子使用,抽打被捕食的動物,並將獵物鉤在凸出的牙齒上。他還認為,旋齒鯊將下頜旋轉起來,是為了模仿一種叫作菊石的古貝殼類動物(當時數量很多),以達到引誘和捕獲獵物的目的。
菊石
關於螺旋齒的生長,美國一位泥盆紀鯊魚專家曾提出了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螺旋齒的基部在生長過程中緊連在一起,新的和老的牙齒推著向外生長,就像長在肉中的指甲一樣,這樣可以防止牙齒脫落。另一理論認為螺旋齒的大小與支撐它的頜骨成正比,而且只有魚體長到足夠大時才能出現螺旋齒。
其後,隨著陸續發現了和頜骨連在一起的標本,才確定了這種螺旋齒是生長在鯊魚左、右下頜骨或左、右上頜骨聯合的地方,使關於螺旋齒位置和用途的爭論終於告一段落!
相關復原圖~
外卷的上下顎
外卷的下顎
旋齒鯊的旋齒很利於捕獵,如果能夠自由向前伸展開,並且反向彎卷的話。下面是種種復原圖,外卷的不太可靠,那樣在捕殺獵物時,會弄傷自己。內卷樣子,比較可靠,可以在嘴裡大範圍的上下移動,咬嚼,很適合吃腕足類和雙殼類。
模擬捕食圖~
1962年,旋齒鯊化石在中國首次發現於浙江長興縣,我國古魚類學家將其命名為長興中國旋齒鯊,是新屬新種。1975年春,在海拔4600米的珠峰上又發現了一件珍貴的旋齒鯊化石,其螺旋齒是弧形的,位於三疊紀地層中,命名為中國旋齒鯊珠峰種。鯊魚是軟骨魚類,他們的骨骼一般不能石化而形成化石,只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軟骨出現鈣化現象,才使得一些骨骼的形狀和構造被保存下來。所以,想見到旋齒鯊的完整結構如同大海撈針一樣艱難。幸運的是,珠峰的旋齒鯊標本保存了較好的腦顱眶前部分,因此,專家們推測出了它的大致圖像:嘴巴很長,那個漂亮的弧形齒列就長在下頜當中,齒列兩旁還長著碾壓型的側齒。從這些側齒的性質來看,它很可能是吃帶硬殼的無脊椎生物為生的,下頜當中的齒列用來切斷較大的食物。
日前在貴州也發現距今約2.8億年的旋齒鯊的齒列化石,專家推測可能屬於旋齒鯊科中的太陽鯊。據考古專家、貴州工業大學教授楊瑞東博士介紹,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數目最多、齒列最長、個體最大、年代最久遠的旋齒鯊化石。
據楊瑞東介紹,旋齒鯊生活在大約距今3億多年到2億多年前的古海洋古特提斯海洋,它們長著排列成弧形或螺旋形的牙齒,以魚類、菊石為食,是那時海洋的統治者。
旋齒鯊化石在北美、挪威、俄羅斯、日本、格陵蘭、澳大利亞等地都有發現,在海洋中的分佈非常廣泛。到二疊紀晚期旋齒鯊開始逐漸減少,至三疊紀時就已寥寥無幾了。目前,我們對旋齒鯊的瞭解還只是風毛麟角,更多的秘密還封存在古老的岩石中,等待著專家、學者和古生物愛好者的研究與發現。
補個有殺氣的圖XD
史前鯊魚吃菊石的證據
菊石殼化石上內嵌的弓鯊牙齒特寫。
據國外媒體報道,法國雷恩大學古生物學家近日在一位業餘古生物學愛好者的收藏品中發現了一個嵌有鯊魚牙齒的菊石殼化石。古生物學家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大約1.5億年前史前鯊魚以菊石為食的首個直接證據。
菊石是一種已滅絕的海洋動物,也是現代鸚鵡螺的遠親。在此次發現的化石中,菊石的外殼上嵌著三顆鯊魚牙齒,外殼被牙齒咬出了幾個孔。此前,在其他的化石中也曾經發現過鯊魚牙咬的跡象,比如鱷魚尾部化石。但是由於菊石外殼堅硬,因此古生物學家此前一直無法確定鯊魚是否曾以菊石為食,他們也無法排除其他海洋捕食者捕食過菊石。
不過,法國雷恩大學古生物學家羅麥恩-烏羅認為,『我們這是第一次將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建立起直接聯系。我們甚至還可以給捕食者命名,這是一種名為「Planohybodus」的弓鯊。』烏羅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科學》雜志之上。
弓鯊身長接近7英尺(約合2.1米),大約生存於2億年前的遠古海洋之中,在大約6500萬年前隨恐龍一起滅絕。在同一時代,菊石也漂浮於遠古海洋中,隨處可見。菊石直徑大小不等,從數英寸到10英尺(約合3米)都有。菊石殼內的軟組織是許多動物的美味佳餚。一些弓鯊物種擁有扁平的牙齒,因此它們可以咬碎菊石及其他有殼動物的堅硬外殼,但大多數物種被認為僅以魚類為食。烏羅介紹說,『在此次發現之前,我們認為弓鯊由於擁有尖利的牙齒,它們可能只以魚類為食。但是,此次發現的物種可能擁有更廣泛的捕食對象,其中包括菊石。』
烏羅是從一位古生物學愛好者朋友的收藏品中取得這一發現的。他確認能夠將化石中的牙齒與弓鯊相匹配,其中一顆牙齒仍然嵌在化石中,另兩顆已被收藏者取出。烏羅認為,如此尖利的牙齒先是將菊石外殼上的氣囊咬破,而氣囊則是動物保持平衡和運動的工具。菊石一旦失去控制,鯊魚最終就有可能咬碎它。烏羅表示,『不可能判斷當時菊石究竟發生了什麼。但是,我認為它在死亡之前肯定被咬過,而且可能試圖逃跑過。』
然而,為了進一步弄清楚鯊魚與菊石之間的關系,烏羅表示他需要開始著手尋找相似的異常化石。烏羅認為,『一個完整的骨架,再帶有內髒之類的標本,或者找到更多帶殼的化石,這都將有助於對這種生態關系做出更好的結論。不幸的是,這種標本相當罕見。』不過,美國肯特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阿迪爾-克蘇普馬克認為,此類化石並非如同烏羅想像那樣不尋常。
訂閱:
文章 (Atom)